商鞅(約公元前390年—公元前338年),原名公孫鞅,是衛國國君的后裔,后因在秦國的功績被封于商邑,故稱商鞅。他年輕時就對刑名之學(即法家思想)有深入研究,曾受李悝、吳起等法家學者的影響。商鞅在魏國時未被重用,后因秦孝公的招攬,攜帶李悝的《法經》來到秦國,并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始實施變法。
商鞅變法
政治方面
廢除世卿世祿制,取消貴族世襲特權,根據軍功和才能選拔官員,打破舊貴族對政治權力的壟斷。
實行郡縣制,將國家劃分為郡縣,由中央直接任命官員管理,加強中央集權,削弱地方勢力。
經濟方面
廢除井田制,承認土地私有,允許土地自由買賣,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,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。
獎勵耕織,鼓勵農業生產,減輕農業稅收,對努力耕作的農民給予獎勵,提高農業生產力。
統一度量衡,統一全國的度量衡標準,促進市場經濟的繁榮和商品的流通。
軍事方面
實行軍功爵位制,根據士兵在戰爭中的表現給予相應的爵位和獎勵,激發士兵的戰斗激情,提高軍隊的戰斗力。
加強軍事訓練和裝備,注重選拔和培養軍事人才,建立訓練有素、紀律嚴明的軍隊,增強國家的軍事實力。
徒木立信
在商鞅推行變法之初,為了取信于民,他在國都咸陽的南門立了一根三丈長的木桿,并宣布誰能將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去,便賞他十金。起初沒有人敢嘗試,商鞅又將賞金提高到五十金。最終,有一人將木頭搬到了北門,商鞅果然給了他五十金,從而表明他說話是算數的。這不僅展示了商鞅推行新法的決心,也體現了他取信于民的智慧和策略。
功過自在千秋
商鞅變法使秦國迅速崛起,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之一,為秦國最終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他的政治改革加強了中央集權,推動了社會的進步;經濟改革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,增強了國家的經濟實力;軍事改革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,使秦國在戰爭中屢戰屢勝。
但是商鞅變法中的殘酷手段和對民生的忽視,使得民眾生活十分艱辛,社會貧富差距擴大。最著名的就是他的馭民五術“弱民、貧民、疲民、辱民、愚民”。此外,他對其他思想流派的壓制,限制了思想的多樣性和文化的發展。
對于商鞅的評價,歷來眾說紛紜。但是,這位戰國時期的改革巨擘,用他的一生詮釋了變革的力量和法家思想的精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