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漢唐盛世”是中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兩個鼎盛時期,常被后人并稱,視為中國古代國力強盛、文化繁榮、對外開放的黃金時代。
文治武功 開疆拓土
漢朝初期,統(tǒng)治者推行休養(yǎng)生息政策,即有了“文景之治”的繁榮局面。到漢武帝時期,北擊匈奴,衛(wèi)青橫掃漠北匈奴王庭,霍去病封狼居胥,彰顯了大漢的赫赫軍威,喊出了“犯強漢者,雖遠必誅”的時代最強音。同時,張騫出使西域,開辟了絲綢之路,促進了中原與西域的經(jīng)濟文化交流,也將漢文化的影響力延伸至中亞地區(qū)。
唐朝建立后,唐太宗李世民開創(chuàng)“貞觀之治”,任用賢能,輕徭薄賦,完善科舉制度選拔人才。唐高宗時期,唐朝疆域達到極盛,東西兩端延伸至伊朗邊境,北到貝加爾湖,西突厥、東突厥皆歸唐統(tǒng)治。李靖滅突厥、高仙芝遠征中亞,唐太宗被尊為“天可汗”,威震歐亞大陸,保障了絲綢之路的繁榮。
典故傳說 流傳千古
“李廣難封”是漢朝的著名典故。李廣一生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(zhàn),卻始終未能封侯,實嘆命運的無常和歷史的遺憾。
“推敲”的故事則發(fā)生在唐朝,詩人賈島在創(chuàng)作時為“僧推月下門” 還是“僧敲月下門”猶豫不決,后得到韓愈的指點,傳為文壇佳話。“推敲”從此也就成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,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,反復琢磨,仔細斟酌。
文化昌盛 影響深遠
漢朝時期,儒家思想被尊為官方意識形態(tài),董仲舒提出“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(shù)”,使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(tǒng)思想,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文化走向。
史學方面,司馬遷所著《史記》,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,被譽為“史家之絕唱,無韻之《離騷》”。
科技領(lǐng)域,東漢蔡倫于公元105年左右改進造紙術(shù),使用樹皮、麻頭等原料,制成優(yōu)質(zhì)“蔡侯紙”,推動技術(shù)普及。雕版印刷發(fā)明于唐朝(約7世紀),早期用于印刷佛經(jīng)、歷書等。火藥的起源即為唐代煉丹家偶然發(fā)現(xiàn)(約9世紀),最初為黑火藥(硝石、硫磺、木炭混合物)。
唐朝是中國文化的鼎盛時期,詩歌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,李白、杜甫、王維、白居易等詩人的作品至今仍廣為傳頌。繪畫、書法、音樂等藝術(shù)形式也十分繁榮,吳道子的繪畫、顏真卿和柳公權(quán)的書法都具有極高的藝術(shù)價值。
佛教在唐朝進一步發(fā)展,玄奘西行取經(jīng),鑒真東渡日本傳播文化,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。由于唐朝對海外的巨大影響,“唐” 成為了東南海外諸國對中國的代稱,中國人被稱為“唐人”,海外的唐人街也成為了中華文化在海外的象征。
兩個中華文明的黃金時代,漢朝鑄就了華夏的“骨”與“魂”,唐朝展現(xiàn)了盛世的“氣”與“度”,漢唐盛世共同鑄就了中國的民族精神與文化基因。